本地穆宣──不可或缺的方塊

黃昊哲牧師
副總幹事
(宣教士事務及本地事工統籌)

 

不一樣的跨文化宣教進程

昔日,跨文化宣教是指離鄉背井,遠赴他鄉的福音工作。然而在經濟不斷發展和推進之下,全球各地越趨城市化,人口不斷遷徙湧入城市。各國的大城市成為多國籍多種族人口聚居和謀生的大熔爐,變相地跨文化的福音工作不一定要離鄉背井,而是在近在咫尺的大城市,一蹴即就便可以發生。在整個跨文化宣教的拼圖板塊上,增加了咫尺宣教這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塊,須要給它留個位置。

雖然出現這樣的形勢,但仍有不少教會察覺不到這個變化,還認為跨文化宣教工作和宣教士的稱號只適合於海外的福音工作。及至這幾年的新冠疫情,「疫症」這個詞彙嚴肅地向全球教會敲響了主必快來的末世警鐘。在疫情下,宣教士出國變得舉步維艱,令海外宣教的步伐急刹車。疫情發出的挑戰,迫使各地教會作出反思,宣教士不能出國,是否意味著要停止跨文化的宣教工作。反思過程中再認定和堅守教會一個不變的使命,就是無論在任何境況,都不敢忘記或停止主所託付的跨文化福音工作。各地教會的眼目由遠至近的觀望,察覺到跨文化種族的人其實近在咫尺,不少教會紛紛投入當地的跨文化探索和服事,只是彈丸之地的香港也沒有例外。

今天穆民遍滿處處的原因主要是:

  1. 地緣政治改變,難民各地湧現,而難民中約有七成或以上是來自伊斯蘭地區;
  2. 各地經濟情況及政府人口政策改變,如外勞條例放寬等;
  3. 交通比以往更便利和便宜,促進大量的人口流動。

本港穆宣的優勢與限制

香港至今約有30萬穆斯林人口 ,信仰氛圍仍算十分自由,遠比穆斯林的家鄉,能較易與穆民交流信仰,穆民懼怕被家人監視的情況亦較少。即使如此,仍不能忽視因改信從他們家人而來的攔阻和逼害。穆民不會短時間內就願意開放接納基督信仰,因此參與穆宣的肢體須要長期委身,從認識居港穆民的需求開始,學習關心他們的身心社靈。我們不應單單以口傳為主,在同行和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正要像聖經所說,在他們當中成為一臺戲(林前四9),活出基督信仰的真義,讓他們看見我們的為人,感受和體會我們對信仰的熱忱,引發他們思考自己的信仰以及進一步的探討。

過往一些本地穆民的服事所使用的切入點,關係的建立主要集中在個別的家庭成員,例如同學、同事、功輔班的學童,沒有太著意全面去結識他們其他的家庭成員。若有一天這個穆民對象歸信,歸主者的家人不認識我們,多數會因為不了解而起疑心,令歸主者背負從家人而來的負面猜測和壓力。此外,一般的香港教會未能掌握如何牧養穆民背景歸主者,令他持守基督信仰變得更加艱難。

參考海外宣教士的工場經驗,我們要與福音對象及其家人建立長期同行的關係,這對往後提供歸主者一個較適切的牧養方式會有很大的幫助。對比那些在海外的穆宣工作,只須要面對單一的群體對象,但那些在城市中的穆民家庭,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背景,本地的穆宣同工服事他們,須要擺上大量的禱告和額外的心思,與所接觸的穆民家庭同行。

一個長久平台和明確身分的重要性

香港已經漸趨成為一個創啟地區,像海外宣教一樣,本地宣教士每每要花一定時間建立身分及平台。然而香港其實已有不少平台,可以善用這些平台與本地穆斯林建立深入的關係,例如不少學校已有穆斯林學生,老師和同學皆可自然地與他們接觸,還有不少社福機構早已建立服事穆民的平台,參與有關平台項目的社工和義工皆可長期接觸他們。

除此之外,教會和信徒還要留意他們直接開展穆宣事工時,可能會面對不少限制。例如若由教會開辦功輔班,可能會被一些較嚴謹和傳統保守的穆斯林父母拒絕子女參加。事實上,過去有一些本地伊斯蘭領袖確實嚴嚴叮囑父母,別讓孩子參加教會或基督徒舉辦的服務。他們既有防範之心,信徒若單單於街上、餐廳接觸穆斯林,就不容易建立深化的關係。相反,透過既有平台接觸穆斯林,就可以名正言順,長期地去接觸並提供適切的服務,而這實在有不少好處,因為:

  1. 被服事的穆斯林家庭基本上對老師、社工、義工都有多少好感,容易建立關係;
  2. 使用這些非宗教平台,讓我們提供平等機會給那些對基督教有誤解的穆民。一步步增加整個家庭對我們的信任,在建立基本信任的關係後,他們多數不會因為義工是基督徒而抗拒機構提供的福利與服務。
  3. 當更深入接觸這些家庭,即使我們遇到較複雜的家庭問題,也有社工、老師和專業人士可以支援。

三方合作、角色互補

面對龐大的需求,綜合宣教工場的經驗及香港的處境,實可透過堂會、差傳機構及社福機構三方協作合作,推動更全面的本地穆宣工作:

  1. 堂會:除了直接提供服務,更要強化動員和支援信徒參與,發掘有穆宣負擔及已有穆民同事或同學的信徒,鼓勵他們透過不同的途徑向穆民見證福音。
  2. 基督教福利機構:提供服事平台,讓有穆宣心志的信徒成為義工,與差傳機構合作,提供穆宣及義工培訓,當要處理較複雜的家庭問題時提供專業支援。
  3. 差傳機構:宣教士除了設立適切的平台直接參與本地穆宣之外,也可以同時提供支援及培訓,提供意見給堂會和機構,例如當穆斯林開始對信仰有興趣時該怎麼辦、穆斯林歸主後如何與他們的家庭溝通、如何安排他們歸主後的教會生活等。

設立平台提供服事機會

本會的本地事工背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和具備多重的功能:作為一個專注服事穆民的機構,身邊有那麼多穆民,若沒有自己服事穆民的長久渠道和平台,真是說不過去。因此本會致力設立自身的平台,為各方不同人士提供學習服事穆民的機會,對於前來學習服事穆民的人,我們不可能只叫他們毫無身分在街上盲目去巧遇穆民,跟他們交談並探討信仰,這樣只會令穆民對福音更為防範。本會背負著教育這個重任,不能急功近利,只求有快速成效和回報。萬一有人被誤導,把這種速效式福音進路所得的服事經驗帶到海外工場使用,相信會對海外工場團隊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傳遞福音的價值觀,是要打入穆民最深層的價值核心,這並非每月、每週、每區出隊有多頻密,與偶遇或估計會相遇的穆民鄰舍交流就能發生。我們須找出穆民鄰舍確實的需要,藉長久的平台,用愛心服事,求神在其中觸摸生命和滿足對象在成長上的需要。大家彼此建立信任和互信的基礎後,才能孕育出生命真摯的交流,過程當中才有生命被神啟發而產生的長遠改變。生命改變有它的進路和軌跡,要快要慢不是人可定奪,乃是神的時間和恩典的施予!本地同工和委身的義工每月每週默默的耕耘,這樣工作非常不容易,也不會容易有甚麼明顯的果效,期間或會遇到不同人的挑戰和質疑。

在默默耕耘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兩方面的功夫:

  1. 適時為默默耕耘者打氣和鼓勵;
  2. 不時把策略向宣教士及持份者分享,讓大家都有同一看見,眾志成城地同心努力,只要目標正確,策略清晰到位,及至時候滿足,相信會蒙神使用,為主得著穆斯林。

求神加力,把服事中的喜樂賜給默默耕耘的服事者,更盼望神能叫種子快快發芽成長,等待收割!

結語

大使命是使人作主的門徒,不少穆宣的經驗印證一件事,要穆民切切實實的決志,要擺上不知道多少時日,也是要穆民經過和看到做門徒的代價及意義後才作的決定;決志之後,要成為真正的門徒才是真正的挑戰所在,這也是今日教會的問題與挑戰。

本會矢志與各堂會、機構成為合作夥伴,在香港十八區鋪設平台,提供有心投入穆宣的肢體在當中學習和接觸穆民,而且提供實習場所給神學生。另外可以讓有心志到海外穆宣的人嘗試在本地汲取穆宣服事的經驗,更可以接收無法出外宣教的肢體在本地履行從神而來的呼召。本地穆宣肩負起舉足輕重的角色,願眾堂會及機構能進一步探討這類夥伴合作模式,促使更多穆斯林能得著救恩。

歡迎有興趣於本地穆民事工服事的肢體聯絡我們,詳見「義工支援」。


[1] 香港的伊斯蘭教徒估計有30萬名,當中15萬名為印尼人、5萬名為華人、3萬名為巴基斯坦人,其餘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中東、非洲和其他地方。https://www.yearbook.gov.hk/2021/tc/pdf/C21.pdf(《香港年報2021》,2023/7/5瀏覽)

歡迎讀者與我們聯絡交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