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 祂啟山林

棕櫚太太
本會東亞區宣教士

 

編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形容創業艱苦不易。
作者深感在工場走過的路,其實是主恩手一直在帶領。

 

十七年前,激勵人心的歡送會結束後,我們就開拔到工場。我們從主裡領受的是跨文化服事穆民的呼召,人是跨境了,但是否自然而然就能跨文化呢?

七毛錢破冰
出發前一年,主讓團隊清晰的認定要落腳的穆民區,那是在一個歷史悠久的穆民區擴展的新住宅群。我們十分感恩,很快就搬進新家,這一片的鄰居超過一半都是蓋頭的穆民,他們都是這個地區的原居民,很少跟外面的人打交道。我們搬進去,鄰居總是好奇的問:「你們從哪兒來?」「來這兒幹甚麼的?」「為甚麼要來這裡?」

我們努力的學著跟他們打交道,不忘告訴他們,我們家是清真的,歡迎來我們家裡喝茶。他們的臉上掛著笑容,打哈哈不置可否。幾個月過去了,我們跟院子裡的穆民小朋友混得很熟,只是大人們還是那麼客客氣氣,我們不知道怎麼才可以打破隔閡,只能禱告仰望主。

其中一位鄰居大叔,我們跟他用民族話問候時,他總會瞪著你,一張撲克臉,無動於衷。看來我們要像娃娃學步那樣,跌跌撞撞的一步一步來。有一天,我們上巴士的時候,大叔也在我們後面上車了,我們拍卡付了車資,順便幫他夫婦倆拍卡,告訴大叔我們付過了。他有點不好意思,說要將錢給我們,我們笑著說:「不要客氣,大家都是鄰居嘛!」就這樣,以後每次我們向他道「賽倆目」(穆民問候語,意即Salaam,「願主的平安與你同在」),他都微笑的回「賽倆目」。感謝主,七毛錢的車資幫我們破冰了!

逃避婚姻的明明
感謝主親自帶領我們團隊進入鄉鎮接觸穆民,與每家每戶漸漸成為好朋友。其中葉谷白家裡的小女兒明明,長得清秀可人,到了他們傳統的適婚年齡(其實她還不到18歲),父母都著急為她物色婆家。她心裡很不願意,但是父母操辦孩子的婚姻,既是傳統,也是給父母的體面,因為在農村裡,私下談論對象的婚姻是對父母不敬不孝,會讓鄉親父老看扁。

有一天,明明發信息給我們的隊友,想我們這幾位叔叔阿姨幫她在省城找工作。我們乍聽,心裡都很高興,既可以介紹她到我們「自己人」開的咖啡店工作,又可以常與她見面,是個很好的福音機會。

團隊為這事禱告,主就提醒我們,咖啡店裡有不同的客人,我們不是天天跟明明在一起,要是她認識別的民族的男孩子,她家裡肯定不會同意,甚至覺得我們將他們的女兒帶壞了,那麼這多年來建立的友情也就破壞了。而且,跟明明分享聖經裡對婚姻的教導,建立正確的觀念,比幫她找工作更有意義。於是團隊裡的姊妹就鼓勵明明,為自己的婚姻向主禱告,求主親自為她預備能託付終身的伴侶。幾年過去了,明明與丈夫雖然經過不容易的磨合,但她漸漸成熟,現在是一對雙胞胎孩子的媽媽。

第一次敬拜
住在山上的阿莎,一家人出外打工的時候遇上車禍,父親當場不治,阿莎的弟弟受重傷急送回省城醫院救治。山上的鄉親給我們電話,團隊趕去醫院探望,自此團隊與這遽遭不幸的家庭成為好朋友。阿莎哀傷過後經歷主的愛,在出嫁前成為了主的女兒。

她嫁到不遠的村裡,團隊仍可以常去探望她和她的丈夫家人。有一天,她主動提出,想跟我們一起「做禮拜」,團隊驚喜不已,但接著就想到一個技術性問題:怎麼才能在她家與她一起做禮拜呢?我們後來就計劃去她山上的老家,團隊預備好敬拜的詩歌和信息。

怎料當天一覺醒來,外面銀裝素裹,白雪皚皚,沒法上山啊,怎辦?只能到她自己夫家,但她公公(老爺)在,不方便唱詩,怎辦?於是團隊馬上禱告,求主教導我們如何應變。聖靈就帶領我們,兩位弟兄負責在客廳與她公公聊天,姊妹們就與阿莎在房間的炕上崇拜。我們求主潔淨各人,開始崇拜,我們憑著主耶穌的血,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入至聖所(來十19),然後以詩篇一三六篇3節宣召,並且誦讀詩篇一四五篇,感謝讚美主。這時候,公公突然走進來,說拿點東西,其實他不太放心,不知道我們幾個人在房裡幹甚麼。當他開門看到我們幾個人跪在炕上誦讀詩篇,就很放心,關門出去了。阿莎彷彿沒受到影響,很投入的繼續敬拜主。

每次我們想起當日的情景,我們的心就不住感恩,知道主喜悅祂的兒女們親近祂。祂用祂的智慧及能力幫助我們,讓我們不斷學習如何與穆斯林背景歸主的弟兄姊妹一起經歷祂的愛和信實。我們在工場十多年,還在不斷學習和調整,甚麼是該做和必須做的,有甚麼是不能妥協,甚麼是尊重別人而不帶來傷害,又不損害福音的根本。求主引導!

本文原載於《前線觸穆》99期,2022年10-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