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則中東文化體驗

小麥
本會中東區宣教士

 

初出工場的我首次踏上中東的旅程,懷著興奮去認識和學習阿拉伯文化,回想箇中歷程是充滿笑與淚。在許多第一次的經歷中,儘管會有誤解、犯錯,我仍然繼續以好奇和謙卑的態度去學習當地文化。

買核桃變為「要老公」
阿拉伯文是世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口音稍有不同,意思便完全不同。我剛學習語言一個月,便自告奮勇幫忙朋友去買核桃,因為剛學了相關的阿拉伯文,想馬上去實踐。我興奮地告訴店員︰「我想要核桃。」店員奇怪地看著我,我再說︰「我想要核桃,美國核桃!」店員用更奇異的目光看著我。我再慢慢重複數次,怎料店裡所有人都奇怪地看著我。後來我跟朋友哭訴這次失敗的經驗,朋友不單不憐憫我,還捧腹大笑,原來我將「核桃」說成「老公」(兩者的阿拉伯文讀音十分相近),結果別人聽到我說「我想要美國老公」!

禮貌所闖的禍
本人認為待人接物要有禮,也是親和力的表現。一次與朋友們去海邊遊玩,遇到幾個年青男生在遠處的小船上向我們打招呼,我自然地輕輕揮手作回應,男生們十分興奮和雀躍,大喊︰「過來吧!快過來!」朋友們馬上嚴厲地教訓我︰「不要跟陌生的男生打招呼,也不要回應他們。」當時我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只是禮貌地輕輕揮手也有錯嗎?後來,本地的女生跟我解釋,中東的文化是男女間保持很遠的距離,除了另一半,不應該有異性朋友。陌生男人跟女人說話,也是不禮貌的表現,所以女人不必理睬他。有人建議,女人在街上也最好不要看著陌生的男人多於3秒,否則會令異性產生誤會。

真假讚美
有一段日子,我與本地人一起住,中東與華人的文化同樣慷慨好客,每當我煮好食物,也樂於與本地室友分享。一天晚上我煮粟米羹,中東沒有這種煮法,所以室友也想嘗試,我端一碗給她,她喝了一口,大讚好吃,不斷誇讚,並請教我如何煮這道菜。我們有說有笑,晚餐吃完了,剩下那碗只喝了一口的粟米羹,她跟我說︰「我飽了,吃不下了。」之後她把粟米羹放進雪櫃,一星期後變壞便扔掉了。我對此不能理解,只十分確定她根本不喜歡吃我煮的粟米羹,但她為甚麼不斷讚美?原來讚美和取悅人是中東的重要文化,要常常讚美,不斷讚美,而口不對心並不重要,重要是令人開心。他們認為這是優良的文化,卻常常令我難以理解。如何分辨真假讚美?這實在需要時間去觀察才會知道。

讚美文化在我的成長中是罕有的,以往讚美時只是放在內心,很少說出口。在中東,我常被人誤會不滿意一切事物,因為我沒有不斷開口讚美。所以我只好學習時刻開口讚美,但會以真心來讚美。

身處陌生的文化環境裡,心態十分重要,不須批判別的文化,或比較誰的文化較好,因為我們要追求和活出天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