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遠,那麼近——咫尺天地間的窗戶城市

前線編輯室

Missions Impossible > Very Possible
跨越萬里大沙漠、越過高山越過谷、遇見土著食人族……這可是你對跨文化宣教的想像?過去百多年來,宣教士為要接觸未得之民,必須攀山越嶺,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才能跟居於深山的族群說聲「你好」;今天這些族群卻紛紛湧進城市,那裡提供教育、有基督徒和教會、能連接互聯網,接觸多如海沙的資訊,大大增加接觸福音的機會。在街上隨意與路人攀談,他的先祖也許就是來自幾千公里外的山區。若過去的宣教士看到今天唾手可得的黃金機會,必定對我們羡慕不已。

農村人口逐步遷往城鎮,經濟模式由以往的農耕活動變為非農業活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根據2014 年聯合國全球城市化調查報告,現時全球逾五成人口居於城市,這個數字在過去六十年有顯著增長,未來還會不斷攀升。聯合國估計,到了2050 年,城市人口將佔全球人口逾七成。城市化(Urbanization)帶動大量流動人口,將原來分散各地的人民聚集一處,在城市生活的穆斯林人口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亦為宣教帶來無限機遇。

這些城市擁有上百萬甚至千萬人口、發展迅速、族群多樣化,集合各種優勢,使得她們成為宣教策略上的重要據點,被稱之為窗戶城市(Gateway City),而巴基斯坦的卡拉奇(Karachi) 便是其中一個典範。封閉中的開放——卡拉奇卡拉奇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在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中位列第七,人口估計超過二千二百萬。她是該國金融經濟及商業中心,亦是南亞地區的高等教育樞紐,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到此謀求發展。卡拉奇的商貿貨如輪轉,人也同樣在這個城市來往不斷。走在卡拉奇的街道上,你會看見不同的臉孔,說著不同的語言,雖同樣身處這片土地,生活文化卻各異其趣。

全球每十三個福音未及的族群(UPGs) 中,就有一個出現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全國有近四百個族群,超過九成皆為福音未及,而且幾乎全都是穆斯林族群。巴基斯坦是一個寶藏,而卡拉奇就是這個寶藏中最可堪發掘的瑰寶。1947 年印度獨立後,大量印度穆斯林移居至卡拉奇;1971 年印巴戰爭致使孟加拉的班加里族(Bengali) 等族群來到此地。普什圖族(Pashtun) 雖來自阿富汗,然而居於巴基斯坦的人口比阿富汗的還要多,而卡拉奇就是最多普什圖族居住的城市。而且為數不少的阿富汗難民移居此處,雖然宣教士難以進入阿富汗,卡拉奇卻成為了一扇接觸阿富汗人民的主要窗口。

觸及地極的窗戶城市
顧名思義,窗戶城市就像一扇窗口,讓人窺見外面廣大的世界,也是一條通道,接觸本來遙不可及的族群。主耶穌吩咐門徒「到地極作見證」(徒一8),今天不止人們出發踏足「地極」,「地極」也同樣主動來到我們面前!窗戶城市所容納的族群既多且廣,當中更有不少是福音未及之民,從未聽過耶穌基督的福音。此外,窗戶城市往往是國家重鎮,甚至是一國之都,航空交通十分便捷,如由香港前往卡拉奇,只須在多哈、杜拜或曼谷等大城市轉機,四通八達的交通配套增加流動人口,成為宣教一股重大助力。

在擁有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的10/40 之窗,即使不少國家對福音封閉,卻有過百個窗戶城市,她們對人才需求甚殷,也較願意接納外來人士。以卡拉奇為例,雖然不對福音開放,人們無法以宣教士身份進入該區,但宣教士能憑藉專業技能、生意平台、學生身份等進入,以窗戶城市為主要服事據點;或以此為跳板,先停留在資源豐富的窗戶城市學習語言和文化,再進一步尋求神的帶領,鎖定目標族群後,向更深入的地區進發。

窗戶城市的另一特色,是人們聚集在這個城市,並不斷分散到各處。居於巴基斯坦各省份,甚至來自別國的學生在卡拉奇完成學業後,仍然留在城市工作,同時與家鄉保持聯繫。離家的遊子往往對福音持較開放態度,願意接受新事物,且極需要關顧與陪伴,有沒有人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行者,與他們分享真理呢?當他們有機會認識基督,回鄉之時就能將福音傳給同族人,這幅圖畫是何等美好!

零距離的窗戶城市
談到窗戶城市的各種特質,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們所身處的亞洲國際大都會─香港,不止是全球國際金融和服務業中心,也是宣教策略上名副其實的窗戶城市。

2015 年香港年報的資料顯示,現時本港約有三十萬名穆斯林,佔全港人口百分之四;在港印尼人超過十六萬,巴基斯坦人則逾兩萬,過去十年,少數族裔人口數目顯著上升,而且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年輕力量。2011 年人口普查研究顯示,二十四歲以下的巴基斯坦裔居民佔巴基斯坦人口數目近一半,他們大多處於求學階段,在主流中、小學就讀,並在港升讀大學、求職,當中不少更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塵火」就讀於香港大學,年紀輕輕已對穆宣有負擔,在校園積極接觸穆斯林,「我所認識的穆斯林同學大多來自巴基斯坦,例如卡拉奇這類大城市。他們成績優秀,獲得獎學金來港求學,也有部份是在香港出生、成長。有些同學表示畢業後有意留港工作,或前往外國升學。」塵火跟校內穆斯林成為朋友,不時討論信仰話題,他們是對信仰開放的一群,同時在校內積極傳揚伊斯蘭。「或許是大學校園風氣開放的關係,他們思想開明,願意與別人討論信仰。穆斯林學生組織曾在校內籌辦介紹伊斯蘭的活動,有遊戲、展板、食物等攤位,頗能引起同學的興趣。」

在大學校園內,外國臉孔絕不陌生,近年不少大專院校均開設清真餐廳,甚至有穆斯林組織的學生聯會,可見校內的穆斯林人數不斷增加,一眾基督徒學生有否意識到他們是需要關心的一群?塵火曾經向身邊的基督徒同學分享校內穆斯林的需要,可惜反應冷淡,有感本地信徒仍未做好迎接穆宣挑戰的準備。「作為本地信徒,我們可以擔當接待者的角色,成為他們的朋友,即使只能幫上一點小忙,也能成為建立關係的橋樑。有一次,一位穆斯林同學問我如何影印筆記,那時已過了半個學期,卻沒有人教他影印。現時在校園內,願意主動接待他們的信徒實在不多,所以我會繼續與人分享穆斯林的福音需要,盼望有更多人願意在校園裡接觸他們。」

成為基督福音的使者
身處多元文化、對福音開放社會的穆斯林,身邊不乏基督徒朋友,我們可會是其中一個?今天我們有幸能在香港這窗戶城市生活,同時神將數十萬穆斯林帶到我們面前;身為華人,我們比許多西方人更容易取得簽證進入各地的窗戶城市。面對這一股龐大的福音需要,我們預備好成為基督福音的使者、穆斯林的好鄰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