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地起革命? 一個發生在印尼伊斯蘭的覺醒運動

小驢
本會東南亞區宣教士

 

Hijrah源於阿拉伯語هجرة,原意是「出走」、「離開」。後來特指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帶同信眾遷移到麥地那這件事。[1]由於這是伊斯蘭歷史上的關鍵事件,所以這年被定為伊斯蘭曆的元年,而伊斯蘭曆又稱為希吉拉曆(Hijri calendar)。

早在2018年,一個名為「Gerakan Hijrah」(Hijrah Movement,或可音譯為「希吉拉運動」,以下簡稱Hijrah)的宗教運動就在印尼展開。這場「伊斯蘭的宗教覺醒運動」(筆者意譯)足以影響這個全球最多穆斯林的國家如何看待和實踐伊斯蘭教義。Hijrah主要由演藝名人、知名的網紅和新一代伊斯蘭學者/傳教士帶頭,在印尼的年輕一代中受到關注。這群年輕人口對於在這個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傳播宗教信息起了關鍵作用,不僅因為他們佔了印尼人口很大的部分,還因為他們非常熱衷於各個社交媒體。

Hijrah針對年輕穆斯林(但不限於青年人),有些甚至直接稱為「Gerakan Pemuda Hijrah」(希吉拉青年運動)。這場運動提倡穆斯林要放棄被視為非伊斯蘭的生活方式,回歸古蘭經及聖訓的教導,追求來自內心的真誠皈依,以至從行為及衣著上表現出來。而且他們稱這種轉變為「重生的穆斯林」(Born-again Muslim),這構成了Hijrah的一個重要部分。

隨著一些印尼的演員和名人透過社交媒體積極宣傳他們的Hijrah活動後,Hijrah開始成為一種趨勢,這更不用說有不少新興的知名傳教士在Instagram有過百萬甚至過千萬的追隨者。雖然Hijrah是提倡個人行為的轉變,但它已擴大成為一個說服其他穆斯林一同參與的社會運動,因為線上線下都出現不同的Hijrah論壇,在社會裡傳播Hijrah意識。當中亦有專門網站(例如hijrahfest.com)每年舉辦各種活動,用以推廣和深化Hijrah意識。

生命和心轉化之旅
2019年,一個獨立研究機構(IDN Research Institute,以下簡稱IDN)在印尼訪問了2,190個屬千禧一代的青年。調查發現,72.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目前正在進行Hijrah。內在和外在的變化往往體現在這些參與Hijrah的人身上。首先看見的是他們服裝和外表的變化(例如仿效傳教士留鬍鬚),然後是行為、生活方式和社交互動等其他轉變。這種轉變或是漸進的,或是突然的,這取決於個人以及他們所追隨的學者/傳教士的教導。

當問及受訪者甚麼是Hijrah時,「改變」被提及了652次,而「進入」被提到了796次。提到最多的是「更好」,有2,000多次。因此,IDN將所有提及最多的詞語結合起來,基於千禧一代的Hijrah定義,會是「進入改變使自己更好」。72.8%的受訪者正在進行Hijrah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想「把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因為這個原因被提及了599次。「願意親近真主」被提及了289次,是第二大的原因。這與他們對Hijrah的定義一致。

那麼,是甚麼讓許多年輕人決定進行Hijrah呢?印度尼西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Mirra Noor Mila說:「20多歲的年輕人傾向於尋求『正確』的身分來追隨,而且Hijrah正在大規模傳播,因此被視為『正確』的東西。年輕人會追隨任何正在變得一致/順從的事物,只因為它給了他們一種安全感、確定性,以及『我正在把自己轉化成正確的東西』的感覺。」

改變社交媒體和消費行
IDN詢問受訪者,人們哪些行為表明他們在進行Hijrah。首四位的主要行為分別是:外表上的轉變(例如穿著宗教服飾及仿效傳教士留鬍鬚);追隨社交媒體的宗教內容;參與宗教論壇;只購買清真認證的食品。大多數受訪者都同意,一些Hijrah行為主要是關於他們每天生活方式的轉變。從這些可識別的行為中,發現正在進行Hijrah的人會改變他們的社交媒體行為以及日常消費的方式。

IDN向正在進行Hijrah的人詢問了他們決定做這件事後的經歷,「更多」被提及了933次,「寧靜」或「平靜」被提及了728次。這意味著Hijrah與人的感受有密切的關係,它主要影響了人的情緒健康。那麼,甚麼樣的人在進行Hijrah呢?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他們通常具有這些特徵:腳踏實地(23%)、勵志(18%)、聰明(15%)、家庭為本(14%)、冷靜(9%)和喜歡探索事物(9%)。

Mirra對此解釋說:「在尋求身分的階段,對某人來說可能會有壓力,因為過程中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和選擇。這就是為甚麼宗教和Hijrah運動為那些尋求身分認同的人真的帶來安全感,因為它正在成為他們堅持的東西。」

降低社會包容度
隨著Hijrah的興起,印尼社會可能面臨哪些挑戰?有20%的受訪者表示,傳播有關Hijrah的惡作劇(Hoax)可能是印尼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18%的受訪者表示,Hijrah有時被視為一種分離主義運動,17%的受訪者認為Hijrah會導致激進主義運動,可能是降低社會包容度的一個原因。

當有人非常確定他們的信仰是社會所有信仰中最可接受和最正確的時候,如果有人排斥你是因為你不跟從他們做他們認為最正確的事情(縱然大家屬同一個宗教),那麼這就會對多種族、多語言和多宗教的印尼社會造成潛在的傷害。儘管Hijrah被視為是積極的事情,但如果跟從的人強迫其他人做同樣的事情,危害可能已經浮現了。

印尼的千禧世代加Z世代的人口約佔總人口58%。以印尼總人口2.7億計算,這兩個世代的人口約有1.57億。如果只計算18-40歲的青年,也約有1億。以總人口87%為穆斯林計算,18-40歲的穆斯林約為8,700萬。這種針對印尼青年的宣教及動員宣教的策略,廣泛地起了傳承和啟導的作用,為當下奉行世俗伊斯蘭路線的印尼注入了新的宗教氛圍。Hijrah跟過往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相比(如瓦哈比運動、穆斯林兄弟會運動等),其手段不再是使用硬性訊息,給人保守、極端、命令式的印象,而是更切合當代年輕穆斯林的口味——新派、有活力、多媒體宣傳、軟性訊息、起鼓勵作用、潮流網紅/名人效應……但實際上,Hijrah和其他伊斯蘭復興運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旨在復興伊斯蘭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雖然沒有人能具體確實地講出這個運動是何時開始、如何開始、為甚麼會開始,但當穆斯林社會開始世俗化、宗教道德開始淪喪、信徒生活又消極腐敗時,伊斯蘭周而復始的宗教復興運動就會常常出現,而且發酵。目的是要穆斯林群體遵循古蘭經和聖訓的教導,堅持過「正統」的伊斯蘭式生活。或者簡而言之,就是推崇實行伊斯蘭教法。

教會如何面對?
正如上文提到,Hijrah不只是一個宗教覺醒運動,也更似是一場宣教運動。伊斯蘭在印尼雖非國教,但它卻滲透在印尼各個社會及政治層面,甚至是經濟和軍事。其他宗教都處於弱勢,沒有話語權。媒體上的伊斯蘭每每都是強勢的。反之,教會在媒體出現時,往往受到逼迫,強勢的伊斯蘭與弱勢的教會對比強烈。Hijrah以一種潮流和帶著軟性訊息滲進青年的生活圈子。進行Hijrah的穆斯林的行為是公開的,所以並非只有穆斯林才看見。他們的身分認同感,從內在到外在,都與處於弱勢的年輕基督徒產生強烈的對比。在網絡搜尋,都找不到這場運動與基督信仰有任何直接的關係。但如果一位處於弱勢的年輕基督徒從社交媒體接收到Hijrah的訊息,甚至看到不少在進行Hijrah的人的轉變,試問他會否對自己的基督徒身分產生疑問,甚至懷疑自己的信仰?如果Mirra所說是正確的:「20多歲的年輕人傾向於尋求『正確』的身分來追隨……」那麼教會可以如何幫助年輕的信徒站立得穩,從內至外活出基督的樣式,確立自己是神的兒女、和平的使者,以及救恩的見證人呢?

這個名為Hijrah的伊斯蘭的宗教覺醒運動總會過去,因為另一個叫甚麼甚麼的已排在它的後面。印尼教會終日屹立在強勢且越加保守和極端的伊斯蘭勢力之中,自不然已有一種「生存之道」。反觀香港的教會,面對本地穆斯林人口的增長和各個伊斯蘭團體的滲透,可以如何預備好去抵擋這場屬靈的爭戰呢?縱然沒有跡象顯示Hijrah的出現為在港的印尼穆斯林帶來甚麼衝擊,但他們在暗地裡醞釀的復興運動,並不是我們局外人能清楚看見的。各大專院校的穆斯林團契、街上的宣教活動(Dawah),更甚是過往有傳媒報導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在本港印傭圈子招攬成員。如此種種,都催迫我們起來回應,不容麻木。

資料來源:https://medium.com/idn-research-institute/hijrah-the-pursuit-of-identity-for-millennials-7de449d86ed0

[1] 穆罕默德因為在麥加受到貴族的迫害,於公元622年帶同信眾離開當地,遷移到麥地那。

 

本文原載於《前線觸穆》96期,2022年1-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