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類了——穆斯林背景歸主者教會倍增浪潮之謎(一)

余峻民
本會副總幹事
2021-07

上帝會聽「不潔淨」的人的禱告?

以下是一個在宣教工場發生的故事:[1]

「加利和愛利森第一次接觸一個家庭時,那家庭問他們要50美元以繳付房租,那時他們認為不宜把錢給他們,卻清楚知道要把他們交託上帝。兩週後,他們再探訪這家庭,一起以『發現式查經』(Discovery Bible Study,簡稱DBS)查考約瑟的故事,他們問這家庭:『從這故事,你們對上帝有何認識?』那太太說:『上帝不睡覺,祂自有祂幫助人的方法,上次祈禱時,我感到我們的處境雖然很黑暗,但上帝卻很接近。你們離開後,我們繼續禱告和尋求上帝的幫助,第二天,一個我們不認識的人來把50美元和一些食物給我們。』那丈夫問:『上帝為何會在如此黑暗和骯髒的地方聽我們的禱告,我們甚至未洗手啊。』(按伊斯蘭禮儀,禱告前要先完成「小淨」)」

按宣教聯盟組織「24:24」的研究,過去二十多年全球各地出現了許多「植堂倍增浪潮」(Church Planting Movement,簡稱CPM)。至2020年11月,透過「發現式查經」、「四禾場」(4 Fields)等方法,已引領7,900萬個福音對象歸主了。[2]

「使……作門徒」

不少人可能把大使命(太二十八19-20)的焦點放在「去」,因差傳強調領受差遣去傳揚福音。同時,有人提醒不要單單強調去傳福音,也不可忽視「施洗」和「教導」。細看原文,「大使命」中只有一個動詞,就是「使……作門徒」(Make Disciples),「去」、「施洗」、「教訓」都是分詞,使人作門徒是目標,去、施洗、教訓是達成這目標的途徑。

近二、三十年出現若干革命性的新思維,「建立門徒倍增浪潮」(Disciple Making Movement,簡稱DMM)便是其中之一。究竟DMM是甚麼?它真能造就歸主浪潮嗎?

DMMCPM

要認識DMM,必須由「植堂倍增浪潮」(CPM)說起。汲取多年的經驗,差傳工作者已逐步把焦點從個別領人歸主轉向建立教會,而CPM所重視的,是如何有效地在未得之民當中倍增本土教會(即所謂「倍增浪潮/Movement」)、培育門徒。然而,如何界定「教會」可能會引起爭議,例如教會是否必須具備一定架構,故有同工以DMM來描述這些倍增浪潮,以有效地倍增優質的門徒小組為目標。

同時,各地同工整合不同經驗,對如何達成CPM提出不同的建議,例如「四禾場」、「培訓培訓者」(Training For Trainers,簡稱T4T)、DMM原則等。一方面,有人視DMM是達到CPM的原則和方法,同時亦有人認為兩者其實是同一觀念,本文將以前者定位。而事實上CPM和DMM皆強調以下元素:[3]

  1. 快速增長
  2. 重視本土的領袖與文化
  3. 門徒小組的倍增
  4. 強調門徒的「順服」

談及DMM,不可不提大衛.華生(David Watson),他與保羅.華生(Paul Watson)合著Contagious Disciple Making(直譯為「具傳染力的門徒建立」),該書詳細解釋他們對DMM的觀念:

  1. 策略和戰術:按所在的處境、服事對象的特色,認真思考「我會做甚麼」、「我們必須做甚麼」。
  2. 成為建立門徒的門徒:要建立門徒,自己要先成為一個真正順服基督的門徒。
  3. 祈禱:DMM同工必須高度委身於禱告,無論何時何地皆尋問上帝的心意,努力為服事對象、上帝的國度禱告,並且教導、鼓勵更多人一起禱告。
  4. 接觸失喪的人:強調以家庭或社群為單位,藉「發現式查經」(DBS)小組引領他們接受主耶穌,並繼續在小組中藉神的話語培育歸主者。
  5. 和平之子(Person of Peace:「和平之子」乃神所預備的服事對象,他願意接受福音,並引介DMM同工進入社群。謹記同工不是按人的智慧去物色和判斷誰是和平之子,必須敏銳於上帝的引導和帶領。
  6. 發現式小組:DMM同工相信小組比個人能引發更大和更長遠的的果效,並建議以原屬家庭、社群為單位,自然地開展小組。DMM一開始便會在小組引入以下基因:重視禱告、佈道、服事、順服、接受監管、重視敬拜和聖經、彼此提醒改善、信徒皆祭司。實踐上,DBS是這類小組的核心內容。
  7. 建立教會:教會是神的家,在門訓過程中一步步使歸主者小組轉化為教會。
  8. 領袖:DMM同工要影響本土領袖,並促使他們繼續影響下一代的領袖,長遠真正放手,讓本土信徒成為一代代的領袖。
  9. 勉導(Mentoring:DMM同工要由自己開始,成為門徒的榜樣,以身作則,幫助門徒調整價值觀,活得越來越像基督。

單看這九個原則,一些內容可能令部分人感到較為一般性。且透過比較兩個重要的門訓觀念,進深認識DMM的精髓。

作者注:大衛.華生主要推動「三欄式DBS」,但亦有不同同工推展各式各樣的DBS。它們的共通點包括:(1)引導門徒或福音對象尋求上帝親自的引導;(2)由服事對象親身發現真理和認識上帝;(3)在小組中讓組員彼此提醒,一起掌握經文的重點,避免主觀的領受;(4)組員彼此勉勵和監察有沒有踐行聖經的教導。

[1] https://beyond.org/tag/discovery-bible-study/

[2] https://2414now.net/resources/

[3] https://www.dmmsfrontiermissions.com/disciple-making-movement-what-defined/

T4TDMM

「培訓培訓者」(T4T)由解英忠牧師提出,顧名思義,它強調培育領袖,並促使他們培育更多領袖,讓福音棒子能一代代地承傳下去。

以下是T4T和DMM異同之處:[1]

共通點

  1. 動員:盡量培訓更多人去回應上帝。
  2. 培訓:尤其是「在職培訓」,門徒在成長過程中盡量讓他們參與服事,而不是待他們成熟後才參與。
  3. 健康組合與進程:先動員工人,培訓他們接觸福音對象,領人歸主,提供門訓,繼而建立教會及發展領袖。

差異

  1. 門訓對象:T4T重點是培育歸主者,而DMM則同時歡迎未信的朋友參與門訓查經小組。
  2. 福音分享期:T4T很快便會開始直接分享福音,DMM則視門訓查經為福音的進程。
  3. 成為教會成員的時間:T4T會於服事對象接受福音後的4至5週,便為他們施洗,DMM則會於整個門訓查經進程完成後(多達二十週以上)才為歸主者施洗。
  4. DBS比對門訓課程:T4T會先按當地文化分享福音和設計短期門訓課程,繼而繼續藉DBS去提供門訓,DMM則一開始便採用DBS。
  5. 聖靈的作為:T4T同工較重視聖靈在服事對象歸主後的工作,祂會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接受門訓,DMM則看重聖靈在整個過程的作為(包括服事對象歸主之前)。
  6. 小組或個人:T4T可以由小組或個人開始,DMM則主要在小組中開展福音和門訓工作。

就是這類門徒了

曾金發牧師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某確類」門徒。曾牧師看重門徒的質素,他認為問題的重點是「神呼召我們倍增甚麼門徒」,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甚麼樣的門徒」。他指出今日門訓的危機是欠缺深度,因此教會應有意識地、刻意地培育真正的門徒——某確類門徒(A Certain Kind),筆者把它譯為「就是這類了」。

他認為二十一世紀的門訓應作出轉變:

  1. 從屬靈勸勉轉變為指導:不單列出門徒應做甚麼的清單,門訓應把焦點放在屬靈指導,指向上帝,幫助門徒找到出路。
  2. 從單層次轉變為多層次:藉多元化的門訓回應各式各樣的門徒的需要。
  3. 從計劃導向轉變為以人導向:門訓的重點不是問「涵蓋哪些內容」,而是問「你是誰?」課程大綱取決於門徒的需要。
  4. 從「課堂」轉變為「現實世界」:課程不應只在課堂環境中進行,而必須融入生活中各個層面。
  5. 從表面遵從轉變為價值觀改變:單單完成一套門訓材料並不足夠,必須理解和落實實踐信仰生命的原則。
  6. 從神學內容轉變為神學思考:焦點並非教授神學知識,而是幫助門徒整理他們對神的想法。
  7. 從事工管理轉變為生命管理:焦點並非培養門徒對事工的技能,而是生命的管理。

(下期將整合DMM的特點,分享一些同工提出DMM的限制,以及反思DMM對香港堂會的啟迪。)

[1] http://www.missionfrontiers.org/issue/article/t4t-or-dmm-dbs-only-god-can-start-a-church-planting-movement-part-1-of-2

本文原載於《前線觸穆》94期,2021年7-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