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堅持,為神打拼 — 疫情中的本地南亞事工

前線差會編輯室
2021-04

本地南亞事工一向不容易見到果效,除了語言不通外,同工得花上很多時間與心力,才能與南亞人士建立友誼和信任,若要領他們認識主耶穌並相信祂,更是毫不容易。儘管如此,本刊今期訪問的三位同工,都憑著神給他們的異象與引領,繼續堅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為要擴張神國度的境界!

堅持——因為一個夢境

「十年前主給我的夢,我便照著去做了。」陳太一邊工作,一邊憶述。那個夢對她的衝擊很大,主帶領她看見本地穆斯林的禾場,做她從未想過的事。「若不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基本沒有空間發展異象。」除了放下原有熟悉的工作,她的整個人生都被主改變。

陳太帶我們走進她的店舖,內裡有一箱箱的貨品,水果、小吃、曲奇等。在狹窄的小角落,我們開始談那個夢,主如何為她實現。這麵包雜貨店是一家社企,以企業形式去實踐社會責任,專注關心本地的少數族裔,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我們一邊談,在旁的巴基斯坦婦女們一邊說笑,她們自備了家鄉料理:幼長的印度香米炒飯,還有香噴噴的印度薄餅。事實上,南亞朋友每天搋麵粉、做薄餅,是天生的麵包師傅。

「現在是兩點了,大家請準備開工啦!」訪問期間,陳太身兼督導員,員工們忙於製作食品,以趕及在節日檔期售賣禮品。以往店舖不單對外做生意,還會舉辦各類興趣班,南亞家庭都喜歡來做手作。與南亞街坊的多元接觸,開啟了不同的服事契機。南亞朋友的人脈網絡緊密,可介紹朋友來做兼職、義工,例如疫情期間,便有南亞朋友參與,把防疫物資送到他們所住屋邨的街坊。南亞朋友不單是受助人,更為鄰舍帶來了祝福。

去年疫情嚴重打擊店舖的生意,陳太曾多次考慮過結業,既沒有收入,又沒有人力,連執拾店內囤積貨物的動力也缺乏,實在感到意興闌珊。正當心力交瘁時,她突然收到一張從天而降的大訂單,好像是上帝給她再次的鼓勵和肯定。

回顧這十多年,關注本地需要的夢境,是主用奇妙的手編織而成,肢體們各按恩賜互相配搭。陳太既是開荒者,尋找合適的平台落腳點,策劃事工回應該區的需要;又是守護者,尋找異象一致的機構及堂會合作,長期承擔傳和平福音的使命。這個夢是主所賜的,她積極回應說,要以有限的青春、有限的能力,去做當做的事。因著疫情越趨嚴峻,陳太和一名年輕員工參加了網店營銷課程,準備發展網購生意的平台。「做南亞事工有多難?」雖然辛苦,陳太仍是享受當下的服事。「我們只須陪玩、陪吃、陪喝便可。來,這兒有許多食物可享用啊!」

堅持——因為一個願景

德先生是一位「老外」,來港服事四年,專注關心巴基斯坦和印尼籍穆斯林群體,致力建立門訓小組,發展友誼佈道。「使萬民作門徒,引領他們進入神的國,與主建立親密關係」是他的座右銘。他深信門徒訓練能促成歸主浪潮,而大使命的關鍵之一,是在於遵行主的話、傳揚主的道。作門徒,再訓練出其他門徒(make disciples who make disciples),門徒倍增的效應便由此而生。

歸主浪潮這個願景,何以從零開始?筆者實在好奇,如何帶領陌生人成為朋友,繼而成為主的門徒。「專注聆聽聖靈的帶領,主會引導你尋找一些特定的人。」德先生每天早上花一個多小時禱告,親近並求問主的心意。他經常走訪社區接觸街坊,並且邊走邊問主當刻自己應作的事。有一次,主帶領他前往一家食店,沒想到新相識的店主對他侃侃而談,不單是閒話家常,還漸漸傾吐心聲。從閒聊開始,德先生抓著發展深層對話的機會,進而踏入屬靈對話。疫情期間,他留意鄰居阿星神情落寞,長困在家。有一次德先生特意在門前找阿星,等候良久後終於遇上了他。當時阿星沒說甚麼,卻不禁流起淚來,德先生便即時為他禱告。點滴累積建立的關係和信任,德先生被視為屬靈資源人物(a spiritual resource person),穆斯林朋友也樂意找他討論信仰話題。

與穆斯林對話,有須要避諱的地方嗎?德先生認為,我們固然須要謹慎,卻不要被恐懼困擾。若我們保持純正的動機,旨在維繫彼此長遠的關係,便不會貿然冒犯對方。他相信神愛世人,也愛穆斯林。按著當刻的處境,隨時敏感聖靈的引導,循序漸進地建立個人化的關係,存著禱告的心為對方守望。德先生開展了多個查經小組,不單為信徒而設,也是開放給未信者,更有穆斯林朋友來參加。透過查經,小組成員分享上帝的話,帶出對人、對神的啟發,彼此交流心得和分享生活挑戰。疫情下,有些南亞小組未能轉為網上聚會,因為他們不太善於科技操作。即使如此,德先生仍會個別關心他們,竭力保持彼此關係。

「恆切禱告,尋找主所尋找的羊群。」德先生深信禱告的力量,朝著更美的願景,盼望藉門徒訓練而生的歸主浪潮,能在本港的穆斯林群體實現。「主所吩咐的,就教訓人遵守吧。教會須要將頭腦的知識轉化成實踐的行動。」

堅持——真心服事

「開始了南亞事工後,感謝神一直引路,並預備機會讓我們去服事!」惠湳姊妹是一家教會差派的本地跨文化同工,這事工由2011年開始,屈指一算,至今剛好十年。惠姊妹憶述當初他們有8個弟兄姊妹,察覺九龍東區有相當多的南亞人士,於是一起禱告,尋求神的心意,後來清楚知道神想他們關心和服事香港的南亞人士,而區內的教會也剛好考慮服事該區南亞裔人,雙方同感一靈,就一起合作,開展了南亞事工。

目前,他們南亞事工的範疇包括:

  1. 服事兒童、中學生:功課輔導班/全科補習、品格教育等,透過遊戲及活動,期望讓他們學習基督教(普世)價值觀,並以聖經為教導原則,建立愛的群體,而且透過聖經故事或新聞作為例子,教導何謂愛及愛的行動,引導他們實踐這份愛。
  2. 服事婦女:關心她們身心靈的需要,當她們有個別需要時,會提供實際幫助,也陪伴與安慰她們;對於一些相識已久的婦女,還會為她們所面對的困難與需要禱告,甚至用經文安慰。此外,舉辦親子活動,例如邀請服事中的家庭參加親子大旅行。

惠姊妹表示,因受到疫情影響,實體事工要暫停下來,以致有些家庭跟他們的關係疏遠了,然而有些則加深了。原因是神把個別南亞家庭的深層需要,揭示給他們知道,讓他們更可看到這些家庭的需要,而在服事過程中,感恩南亞家庭信任他們,而他們盡心提供協助,這促進了彼此的緊密關係。

在疫情嚴峻期間,學生都在網上上課,然而南亞小朋友的中文水平大都偏低,改為網上學習對他們而言,會造成較大的學習障礙。有些南亞婦女向惠姊妹他們求助,於是他們安排義工上門補習,有個別家庭甚至陪小朋友上課、見老師及校長,也幫忙即時翻譯。

談到南亞事工實踐的心得,惠姊妹表示主要有兩點:「第一,讓服事對象知道我們是真心關懷他們。」去年疫情爆發初期,全港市面都出現口罩荒的時候,南亞朋友所得資訊有限,很難買到口罩,即使南亞街坊知道附近的社福機構派發口罩,想索取一些,卻因他們不是該機構的會員而被拒。這時候,惠姊妹他們收到教會及信徒的餽贈,送了口罩給他們的南亞朋友,他們第一個反應是不敢置信,因覺得別人如果有多餘口罩,都會收起來待日後使用,怎會有人免費派發呢?「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我們能提供窩心的服事,在細微之處,讓他們感受到我們是真心關懷他們。」惠姊妹續說。

「第二,要等候神按著祂的時間來開路,讓服事對象的心開放,而我們則要隨時多方準備。當我們的南亞朋友面對困難,我們會陪伴、幫助,與他們一起禱告,有機會的話,會跟一些南亞朋友分享經文,在特別的情況下,甚至一起讀經 。」在疫情下,日子較為艱苦,可以多關心他們,而他們的心扉開了,不但傾吐心聲,也求神製造機會,讓南亞朋友聆聽惠姊妹他們的見證以及神的故事,讓他們認識神。

最後,惠姊妹祈願說:「我們的服事像摸著石頭過河,求聖靈帶領我們如果去服事這個群體,不要心急,讓神親自引領。確實不是我們能做甚麼,而是我們只管去跟從。」願神堅立他們手所作的工。阿們。

本文原載於《前線觸穆》93期,2021年4-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