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巾、罩袍──印尼姐姐的信仰代表?

霍靜雯
本會事工副主任

「人靠衣裝」,衣著往往決定一個人的觀感,不消幾秒,首次見面的第一印象已形成。香港人對印尼姐姐的印象,大概是衣著保守的包頭婦女,估計她們是不吃豬肉的穆斯林。印尼姐姐的服飾多樣化,有些衣著鮮艷,猶如參加節慶;有些穿得樸素、外表嚴肅、不苟言笑;有些「fusion式」配搭,上身披著頭巾、下身穿牛仔褲。大多數人會判斷,身穿傳統服飾的姐姐對信仰比較嚴謹;反之穿著時尚的,對信仰會比較寬鬆。頭巾、罩袍,究竟是否代表印尼姐姐的信仰態度?

伊斯蘭團體怎麼說?

信奉伊斯蘭的女人是否必須戴頭巾?伊斯蘭對男女的衣著皆有一定要求,而對女性的規定更為嚴格。古蘭經24章31節經常被人引用,指信女們要降低視線,遮蔽下身,用面紗遮住胸膛。他們認為頭巾是對女性的保護和尊重,遮蔽身體是為免引起異性注意。然而,六千多節的古蘭經文中,只有數節談及有關課題。至於婦女要遮蓋身體哪一部分,伊斯蘭學者對古蘭經和聖訓的教導有不同詮釋,未能達到識。當代穆斯林注重女性衣著,除了受教義影響,也取決於當地政治、民族和文化。其中一個較顯著的例子,可說是伊朗。伊朗於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許多伊朗女性穿西式服裝,但革命後,緊身牛仔褲、超短裙和短袖上衣一夜之間消失,換上的是黑色頭巾與及膝罩袍。

坊間姐姐怎麼說?

對於頭巾的應用,民間流傳多種說法。有人從實用層面解釋,認為頭巾是防護工具,沙漠地帶擋風沙、城鎮鬧市擋塵埃。疫情當下,甚至有人認為頭巾有防菌作用,避免頭髮和面部受感染,出外回家後,只須清洗頭巾便可。另有些姐姐以衣著表面上提醒自己,藉以獲取其他穆斯林群體的認同。偶爾在街上碰到姐姐們進行拜禱,她們換上白色罩袍,外表感覺純潔,向著麥加方向進行一系列指定動作,十分鐘完成儀式後便快快換回便裝。

單憑服飾的風格和紋樣,印尼姐姐就能與自己的同鄉相認。蠟染(batik)是一種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不僅被視為印尼的國寶,2009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印尼每個地區各有不同的服飾風格:中爪哇日惹特區的蠟染風格糅合低調,用色比較暗淡,多以棕色和米色為主;中爪哇北加浪岸的蠟染設計受到荷蘭影響,繪以花卉、雀鳥等自然的圖案,用色明亮柔和。伊斯蘭傳入印尼後,由於認為動物圖案違反宗教教義,融合民間信仰意味的龍、鳳、麒麟、獅子等神靈圖案在一些地方被禁止,取而代之是幾何圖形或阿拉伯文字藝術裝飾。

聖靈──信仰的印記

衣著是否反映對信仰的態度?有專責印尼事工的本地宣教士分享,這判斷方法是自然的事。一些姐姐包頭方式很正規,頭巾內外兩層緊貼臉部,攏住頭髮,確保頭髮不會外露。她們恪守信仰規條,一般較為抗拒教會人士的接觸。不過,例外的情況亦不少。曾有穿著長袍的姐姐暗地裡找印尼牧者求助,坦白說自己有同性戀傾向。伊斯蘭不但反對同性戀,甚至可判處同性戀者死刑,該姐姐沒法以己力擺脫內心的掙扎與矛盾。

自古以來,服裝不單純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且是地位、階級、身分認同的標籤。身為神國的子民,因著聖靈的更新轉化,我們的價值觀卻不再以世界的標籤為準則。基督徒虔誠與否,也不在乎衣著打扮,乃在乎對上帝的忠誠。若以為戴了十字架飾物、拿著聖經便是一個基督徒,倒不如細察聖靈的印記,印記猶如圖章,一旦蓋上,讓我們肯定自己確實得著神的基業。(弗一14)

何謂信仰的代表?願我們謹記披戴的,乃是行事為人活出基督的樣式。(羅十三14)

本文原載於《前線觸穆》92期,2021年1-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