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不下基督的聖誕——伊斯蘭擴展中的溫水青蛙

余峻民
本會事工總監

歐美的聖誕爭議
大家有沒有想過,跟售貨員說「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對方卻會回贈一句「快樂假期」(Happy Holidays)。

於全球化、後現代的大趨勢下,西方反基督教思潮應運而生,歐美不少廣告商、學校及團體於二十世紀末開始審查具「聖誕意義」的事情。他們其中一個理據,是基督教使人聯想到西方宗教,不利於多元化社會的發展。

例如紐約Skoros v. City 的教育部門便禁止學校在聖誕節公開設置具基督降生意義的裝飾,卻接受猶太教的燈台和伊斯蘭的星月標誌。比利時每年也會豎立著名的布魯塞爾聖誕樹,但當局為取悅穆斯林少數族群,竟在2012 年把所在的「聖誕市場」(Christmas Market)改稱為「冬日樂園」(Winter Pleasures)。

以擴張領土為本的宣教觀
在傳統的伊斯蘭神學裡,世界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和平之地」(Dar alsalam),但這「和平」的觀念與我們完全不同,「和平之地」乃由伊斯蘭法統治的地方;第二部分是「契約之地」(Dar al-sulh),即非伊斯蘭地區,卻協議與穆斯林休戰;第三部分是「戰爭之地」(Dar al-harb),顧名思義,若當地領袖不接受伊斯蘭,便要開戰。這天下三分的世界觀,影響伊斯蘭擴展的思維,忠心的穆斯林要竭力把「戰爭之地」轉化為「和
平之地」。

隨著時代發展,除了戰爭,穆斯林更明白要爭取經濟、政治的影響力。他們竭力促使伊斯蘭滲入社區、文化,使穆斯林滲入政界,令不同空間逐漸成為其「領土」。他們其中一個方法,是以人權為藉口,以爭取少數族裔的利益為由,擴張伊斯蘭。

基督信仰宣教的次序是先傳道、後歸信,繼而擴展神的國,包括屬靈的國度和增加基督信仰的影響力;但伊斯蘭的卻是先增加影響力,擴展疆土,繼而以伊斯蘭法統治某地,最後當地人便成為穆斯林。

與香港無關?
在香港,一些巴基斯坦小孩入讀基督教或天主教學校後,家長會以人權為理由要求孩子不參加早會,而事實上已有學校接受這做法。但與其消極地讓他們拒絕參與宗教活動,倒不如積極地告訴家長,學校乃以基督精神創校,所分享的信息,對建立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我們更可告訴這些家長,要相信一個孩子的信仰發展,乃在真主掌控之中,鼓勵他們以正面的態度看待孩子的參與。

若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放鬆底線,伊斯蘭會一步步擴張它的「領土」。稍後可能要求特設清真進食間、在洗手間設洗腳池、引進伊斯蘭教師在早會期間向穆斯林同學教授古蘭經、繼而歡迎其他同學選擇上早會或古蘭經課⋯⋯。類似的情況,在歐美的中小學已十分普遍。

我們必須緊守底線,讓穆斯林有機會認識基督,以愛向他們展示那一套才是創造主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