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穆宣 vs 認識自己(青宣學員2017)

東亞隊

Mandy
從遞交青宣報名表開始,就希望看見宣教士的工作,而一切在旅程中的看見如溫柔的當頭棒喝,可那是主為我度身訂造的。原來宣教不是蕩然忘憂跳出香港框框,亦不存在流浪飄泊的浪漫;更不是沒頭沒腦、轟轟烈烈地向前衝。

在不能公然傳講福音的地區,宣教士能做的只有生活,散發淡淡的基督香氣,那是「輕」的。他們因為愛,不再有「自己」的時間,生命再沒有隱私,何時何地也可能有人觀察著,生命二十四小時也要oncall:隨時準備作見證、彰顯基督。似乎,自己現在的生命不能承受這種「輕」。

顯然,我從旅程中得知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做不到他們那樣,我⋯⋯真的做不到。這「看見」把「我」粉碎了,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年幼,亦重新反思與神的關係,這實在是意料之外!感謝天父的帶領與栽培!

詩詩
說起穆宣,大家必認為困難在於伊斯蘭對人的多方轄制,然而我們去了一個被政府轄制的地方。在坐公車途中,一些當地人要下車被查身分證、每隔百多米便有警務站,甚至在開齋節時,清真寺裡表演歌舞的全是政府安排的人,而非穆斯林。在這裡,政府致力去宗教化,有否做拜禱或上清真寺已成為關心信仰的問候。同樣,穆民歸主也是困難重重,當他們跟人分享轉信的事,對方可能會向政府告密,可見他們活在充滿轄制的恐懼中。大家或會認為政府不義,祈求除掉恐懼的控制,有否想過這個形勢也在神的計劃之內?在這裡,我學習不靠自己的眼光觀察與禱告,而是祈求天父教導我如何與對象同行成長。我渴望進到穆民中,成為一名謙卑的守望者,求天父親自磨練我。

Christy
是次青宣不但讓我更認識少數民族中的穆民,更讓我體會成為宣教士需要的特質。我並不是第一次去未得之民的地方,因著少吃牛和不吃羊的飲食習慣,過往我「避得就避」,但這次工場只有這些選擇,還要到當地人家作客,長久下來沒辦法不吃羊。我為此問題感到十分煩惱和內疚,更發現自己未準備好走這條宣教路。但感謝隊員們和當地工人的勸勉和代禱,我開始慢慢地把一兩口羊嚥下去⋯⋯我知道這並非改變個人飲食習慣那麼簡單,而是學像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世界,進到祂所愛的人的生活,與他們同在。為了下一次旅程,我願意順服和在飲食上好好裝備自己!

北非隊

紫月
感謝神讓我到北非塵土國有一個月的體驗。當地文化與香港差異很大,其中讓我最不習慣的就是男女相處的方式──男女必須分開坐,女士不可單獨與男士說話;走在街上,不少男士會跟你打招呼,若你回應,對方就會認為你對他有意思,所以我只好盡量不理睬他們。

另一方面,我發現穆民很熱情。若有朋友上門探訪,他們會先遞上飲料,然後是小吃、主菜,最後還有咖啡或茶。即使是一個前來維修雪櫃的工人,他們也會接待他吃飯;他們更會直接表達愛,最深刻是有一次與Z朋友外出,她主動拉著我的手,更十指緊扣,讓我深深感受到她的愛!感恩我能住在他們中間,學習以神的愛去愛他們。

麥多
我們在短短一個月經歷了宣教士所經歷的,包括適應氣候、預備教學服侍與探訪學生的繁忙與艱辛,但與宣教士相比,我們的體驗只是皮毛而已。

行程表周全嚴謹的安排,使我對跨文化工作有較系統的認識。語言學習為往後的服侍打下基礎;宣教士的生命見證提醒我要持定託付、耐心等候;團隊的分工合作教導我要接納自己的不足,同時要成為別人的幫助。

民宿使我對穆斯林有深度的認識,探訪則使我對穆斯林有廣度的認識。我們曾探訪富裕家庭,也到訪過條件極差的地方;每個家庭的信仰狀態不一樣,有信仰伊斯蘭的,也有穆斯林背景歸主者,使我對芝麻國難民的生活多了一份關心。

Mabel
從難民和我們的互動中,他們的眼睛正述說著對你的信任,背後反映宣教士經多次探訪建立下來的關係是何等深厚⋯⋯這次旅程使我發現「關係」在穆宣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常接待客人,一坐便是五、六小時的穆民來說,一點一滴的陪伴和同行就是友誼的秘訣,同樣也是工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

旅程之中,腦海多次閃過一句說話—─「語言真是好重要」,當我想進一步了解這些難民的過去及他們真正的所思所感,我那皮毛的語言只能足夠應付起居生活的對答,難以觸摸他們的心靈深處,所以語言學習真是宣教士最基本的入門課啊!

宣音
這次體驗幫助我對穆斯林的認識從書本走進現實,過去我幾乎將穆斯林等同恐怖份子,現在我發現他們非常真誠、好客、熱情!接待我的民宿家庭是虔誠的穆斯林,他們甚至因禁食弄壞身體,伊斯蘭信仰給他們帶來很多束縛和痛苦,加增了我為他們守望的負擔。

我們在工場看到天父的作為,有些穆民已歸主,有些則願意向福音開放,這都改變了我以前對穆斯林福音工作的觀念。不少地方的莊稼急需收割,這次體驗燃起我為天父出去的決心,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實在無法袖手旁觀、視而不見,並要動員更多信徒參與!此外,當地宣教士的工作模式不斷扭轉我的觀念,讓我知道如何在國內作跨文化事工,並如何裝備自己──努力學語言,也需要有一門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