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同行——本地穆宣不可或缺的進路

余峻民
本會副總幹事

穆民歸主——不一樣的進程

感恩近年有更多肢體參與本地穆宣,同時一些有多年經驗的海外宣教士陸續回港。今天,我們能否融合本地與海外宣教的經驗,令本地穆宣有更佳的成效呢?

按一些海外宣教士的經驗,不少穆斯林歸主過程並非像本地信徒一樣,次序可能截然不同。本地人歸主過程和成長的次序一般是:
聽福音⇒決志⇒栽培⇒門訓⇒成為教會領袖⇒傳承宣教使命

但穆斯林原已接受一神信仰,更可能對聖經的故事和人物有一定認識,加上他們歸主前後要面對社群的壓力,其歸主過程和成長的次序可以是:
跟傳道者建立關係⇒深化關係⇒門訓與查經⇒決志⇒面對家人阻攔(甚至逼迫)⇒傳承宣教使命 / 建立信徒群體

這個完全不同的次序,令我們要再思福音的切入點。例如先與穆斯林建立關係十分重要,一步步令他們信任我們和研讀聖經,讓他們自己從聖經中領悟主耶穌並不單是一位先知,而是神的兒子和救主。

本地穆宣的優勢與限制

香港信仰環境較自由,與穆斯林較易交流信仰,他們恐懼家人「監視」的情況亦較少。但即使如此,也不代表家人的阻攔不存在,在宣教工場,不少宣教士也有機會與整個家庭接觸,較易獲家庭中不同成員的信任。但過往一些本地服事,卻可能集中接觸個別家庭成員,例如主要服事學童。一旦有本地穆民歸主,家人也未必輕易接受,一般香港教會也未能掌握如何牧養這些歸主者,這時便極須要參考宣教士在工場的經驗了。

所以參與穆宣,必須長期委身,由接觸他們,引導他們認識信仰,歸主,以至建立教會生活,須要我們與他們及其家人建立長期同行的關係。

善用既有平台接觸穆民

在創啟地區,宣教士每每要花一定時間建立身分及平台,然而,香港其實已有不少既有平台,我們可以藉它們與穆斯林建立深入的關係,例如不少學校已有穆斯林學生,老師和同學皆可自然地與他們接觸,還有不少社福機構早已建立服事穆民的平台,參與有關項目的社工和義工皆可長期直接接觸他們。

再者,教會和信徒直接開展穆宣事工時,可能面對不少限制。例如若由教會開辦功輔班,可能會被一些穆斯林父母拒絕。事實上,過去兩年一些本地伊斯蘭領袖確曾嚴嚴叮囑父母,別讓孩子參與教會或基督徒舉辦的服務。若信徒單單於街上、餐廳接觸穆斯林,卻不易建立深化的關係。
反而透過既有平台接觸穆斯林,卻有不少好處:
1. 接受服事的穆斯林家庭基本上對老師、社工、義工有一定好感,容易建立關係。
2. 使用這些平台,不用一下子便表露基督徒的身分,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那些抗拒基督教的穆民。當一步步讓他們知道我們是基督徒時,基本信任已建立了,而且他們多不會因義工是基督徒而拒絕機構提供的福利與服務。
3. 透過與不同背景的信徒或單位合作,便可從這些平台開始,一步步接觸其他家庭成員,減少因義工性別、年齡而產生的限制,同時一步步增加整個家庭對我們的信任。
4. 當更深入地接觸這些家庭,即使遇到較複雜的家庭問題,也有其他社工、老師的支援。

當然,要有深度地透過社會服務、教育去接觸穆斯林家庭,便要提供專業的服事。事實上,曾參與過基層家庭兒童功輔班、兒童發展基金等服務的義工,也知道不宜把情況美化,過程中義工或服事對象也可能有不同問題,令服務果效大打折扣。然而,不論是否透過社福機構的平台接觸他們,這些問題已經存在,但這種合作模式卻有專業社工、老師的支援和協助。

三方合作、角色互補

因此,綜合宣教工場的經驗及香港的處境,實可透過堂會、差傳機構及福利機構三方合作,推動更全面的本地穆宣工作:
1. 堂會:從直接提供服務轉為強化動員和支援信徒參與,發掘有穆宣負擔及已有穆民同事或同學的信徒,鼓勵他們透過不同的途徑向穆民見證福音。
2. 差傳機構:宣教士由直接參與本地穆宣轉為同時提供支援及培訓,在過程中提供意見,例如當穆斯林開始對信仰有興趣時該怎麼辦,穆斯林歸主後如何與他們的家庭溝通,如何安排他們歸主後的教會生活等。
3. 基督教福利機構:提供服事平台,讓有穆宣心志的信徒成為義工,與差傳機構合作提供穆宣及義工培訓,當要處理較複雜的家庭問題時提供專業支援。

願眾堂會及機構能進一步探討這類夥伴合作模式,促使更多穆斯林得著救恩。